海洋中有哪些带刺毒的鱼类?

海洋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地方,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海洋中游来游去,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际上很多美丽的鱼类偏偏是含有剧毒的。特别是一些带刺的鱼类,一看就不是好惹的。

这个刺毒鱼类的刺毒也是在漫长的演化中适应环境的一种化学性防御机制。那么是不是有尖刺的鱼类就是刺毒鱼类呢?答案是否定的。

刺毒鱼类的硬棘上附有毒腺,除了能为掠食者带来物理性(刺伤)伤害以外,并会造成化学性(毒液)的二次伤害,毒腺所分泌的毒液会使伤口产生更为强烈的疼痛感,是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

海洋中的刺毒鱼类有多少种?

全世界的鱼类约有30000多种,其中刺毒鱼类大约有2500多种(表1),约占所有鱼类的8%,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分别为:

  • (一)软骨鱼类中的银鲛目异齿鲨科角鲨科
  • (二)软骨鱼类中的燕魟亚目
  • (三)硬骨鱼类中的鲶形目
  • (四)硬骨鱼类中的鳍棘鱼类
种类种类数毒刺部位
银鲛目50种背鳍
异齿鲨科9种背鳍
角鲨科29种背鳍
燕魟亚目约200种尾部
鲶形目约1500种背鳍、胸鳍
蟾形目11种主鳃盖骨、背鳍
鮋亚目约500种背鳍、腹鳍、臀鳍
刺尾鱼亚目约100种背鳍、腹鳍、臀鳍
䲁亚目25种牙齿
逆沟鲹亚科11种不明
鳄亚目58种主鳃盖骨、匙骨
表1各类群刺毒鱼类种类数量及毒刺部位。

第一类刺毒软骨鱼类的毒刺主要分布于背鳍上,数量1至2根。

第二类为魟类,现生种类约200多种,毒刺分布于尾柄上,当其尾柄上的毒刺击中掠食者后,毒液会经由外皮鞘的破坏而全数释出。

黑线银鲛。箭头标示处为其毒刺。
黑线银鲛。箭头标示处为其毒刺。

第三类为鲶形目鱼类,大多为淡水种类,其中有毒的种类大约为1500种,毒刺分布于胸鳍及背鳍,其毒刺外缘具锯齿(图1A)。

鲶形目鱼类在美洲具较高的多样性,占所有种类的60%。淡水的种类有钝头鮠科1种、鲶科1种、胡鲶科2种、鱨科2种,鱨科的种类因背鳍(1根毒刺)、胸鳍(2根毒刺)具毒刺,故俗称为三角姑;

海水的种类有鳗鲶科1种,及海鲶科5种,两者的俗称分别为沙毛及成仔丁,毒刺的位置与鱨科一致。

图1刺毒鱼类毒刺形态之一。
图1刺毒鱼类毒刺形态之一。

A.线纹鳗鲶胸鳍硬棘。B.瞻星鱼匙骨上的棘。C.褐臭肚鱼背鳍硬棘。D.托尔逆钩鲹背鳍硬棘。

第四类为鳍棘鱼类,由六个类群所组成,分别为蟾鱼目、鮋亚目、刺尾鱼亚目、䲁亚目、逆沟鲹亚科及鳄亚目,虽然仅有585至650种,但相对于前面的三个大类群,毒刺的形态则显得更为多样化,毒腺可发现于牙齿、主鳃盖骨、匙骨(图1B)、背鳍、腹鳍和臀鳍多个部位。

图2刺毒鱼类毒刺形态之二。
图2刺毒鱼类毒刺形态之二。

A.中华鬼鮋背鳍硬棘。B.魔鬼蓑鮋背鳍硬棘。C.眉须鳞头鮋背鳍硬棘。D.眉须鳞头鮋头部的棘。

双斑栉齿刺尾鲷
双斑栉齿刺尾鲷

我国海域常见的刺毒鱼类

在我国海域也存在着很多刺毒鱼类,比如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的谚语:一魟、二虎、三沙毛、四金鼓、五娘哀、六淡甲、七蟹、八蠘、九虾蛄,这个谚语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不管是什么版本,“魟、虎、沙毛”均是刺毒危险程度的前三名。

线纹刺尾鲷
线纹刺尾鲷
线纹鳗鲶,箭头标示处为其毒刺。
线纹鳗鲶,箭头标示处为其毒刺。

谚语中的魟,是泛指所有尾部具有毒刺结构的燕魟亚目鱼类,身体呈圆盘形,大部分种类尾巴为细长的鞭状,依不同种类尾部毒刺的数量可达2根或以上,大部分渔民在捕获后,均会把尾部的毒刺去除。多数的魟类为底栖性鱼类,部分种类更具潜藏于沙中的习性,因此在沙滩嬉水游玩时,须多加注意脚下情况以免误踩而被其刺伤。

沙毛指的是线纹鳗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并常被钓获,其体表光滑无鳞不易被抓住,故处理时须多加注意以免被刺伤;其幼鱼常成聚集成群,被称为鲶球。

黑带稀棘䲁。其毒腺位于下颌两颗大型犬齿中。
黑带稀棘䲁。其毒腺位于下颌两颗大型犬齿中。

二虎:多样性丰富的刺毒鱼类大家族

虎鱼泛指鮋亚目的种类,除了虎鱼这俗名外,石狗公、石头鱼亦为它们常见的中文俗称,因其伪装或保护色,致使体态、体色与栖地环境极为相似而得名。

该类群是著名且危险的刺毒鱼类,毒刺十分发达(图2),虽然鮋亚目鱼类的头部具有不少的棘(图2D),但具毒腺的部位仅为背鳍、腹鳍及臀鳍之硬棘(图2A-C),为海洋刺毒鱼类的最多种类。

多数种类为底栖性鱼类,栖息于沿海岩礁地形,行动缓慢并常静止于礁石上,即使靠近之亦不动如山,其体色与环境十分相似不易被察觉,因此在潮间带或岩礁海岸活动时,稍一不慎则有可能误踩而遭其刺伤。

金圆鳞鮋。鮋科鱼类多具备良好的伪装能力,其体色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
金圆鳞鮋。鮋科鱼类多具备良好的伪装能力,其体色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

鮋亚目鱼类毒素均为蛋白质,结构并不稳定,遇热后因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毒性,亦有研究显示斑点鮋的毒素在50°C的条件下处理,短期内即失去活性,表示鱼肉在加热煮熟后可食用。

俗称狮子鱼的危险刺毒鱼类亦同属于鮋亚目家族的成员(蓑鮋类),但与石狗公、石头鱼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十分花枝招展的外观,平常毫不躲藏、并徐徐地游弋于礁石间。

因其华丽的外观而常见于观赏鱼市场,亦因此经由水族观赏鱼途径被弃养放生,魔鬼蓑鮋自1980年起现踪于佛罗里达,延长及发达的毒刺使其在当地几乎没有天敌,并逐渐扩张遍布整个大西洋西岸形成稳定的族群,而其惊人的食量对当地鱼类族群造成极大的威胁,与另一种狮子鱼—斑鳍蓑鮋为知名的入侵物种。

毒拟鮋。具备良好伪装能力的鮋科鱼类之一,喜静止于礁石上伺机捕食路过之猎物。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毒刺的部位、结构及释出毒液的机制

刺毒鱼类的毒刺结构可发现于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柄、牙齿、主鳃盖骨、肩带上的匙骨等部位。大部分毒刺均由硬棘、沟槽及毒腺所组成。刺毒鱼类这类用毒动物不同于河鲀,其毒素由自体产生(河鲀毒素由食物累积于体内),经毒腺分泌,藉由硬棘导引或注射到防御对象身上。

毒腺附着于硬棘上,硬棘具沟槽。毒液的释放是一种被动形式,并不能主动发射,当毒腺受压迫时,毒液释出并沿着沟槽导流至防御对象的伤口上。被刺后伤口附近立刻产生剧烈疼痛感,随后延伸扩散,会伴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感可持续数小时之久,过敏体质者更会休克、甚至死亡。

波氏拟鮋。具备良好伪装能力的鮋科鱼类之一,体表具备海藻状之皮瓣。
波氏拟鮋。具备良好伪装能力的鮋科鱼类之一,体表具备海藻状之皮瓣。

如何预防刺毒鱼类的刺伤,刺伤后应该如何处理?

刺毒鱼类并不会主动利用毒刺进行攻击,因此进行海岸活动或沿海作业时,应注意随时周遭环境并穿戴相关保护措施(如手套、涉水鞋等)避免身体裸露、降低被刺伤的机会;若在必要情况下须接触具尖刺且种类不明的鱼类时,应避免徒手直接捕捉并藉由工具谨慎处理之。

刺毒鱼类另一个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地方,在于其造成的伤口可能会因为细菌感染而产生二次伤害,严重者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败血症,甚至感染创伤弧菌,而创伤弧菌感染后恶化快速,其所引致的并发症通常具较高的死亡率。

辐纹蓑鮋。狮子鱼在遭遇威胁时,胸鳍及背鳍会展开,并以腹部朝着礁石、背部朝外的方式抵御掠食者。
辐纹蓑鮋。狮子鱼在遭遇威胁时,胸鳍及背鳍会展开,并以腹部朝着礁石、背部朝外的方式抵御掠食者。

刺毒鱼类的毒性依种类及释放量而有所不同,而毒素主要为蛋白质,其结构不稳定,易受热、酸碱所破坏而失去毒性。遭刺伤后应尽快移除毒刺,在适当的条件下挤出毒液,使用热、酸、碱条件处理伤口,破坏毒素的活性,并做好伤口的清洁及消毒的工作,防止细菌的感染。

刺毒鱼类所造成的伤害反应因人而异,经过现场初步处理后,应尽早送医处理。

野外活动时要注意

刺毒鱼类约占所有鱼类的8%。它们形态多样,彼此并非姐妹群关系,亦即起源于多个祖先,换言之,刺毒机制是多次独立演化出来的,刺毒鱼类一共可分为四个大类群,软骨鱼和硬骨鱼各占两大类,包括软骨鱼中的:(一)银鲛目、异齿鲨科、角鲨科,(二)燕魟亚目;以及硬骨鱼类中的(三)鲶形目,(四)鳍棘鱼类。毒刺结构可发现于多个部位,如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柄、牙齿、主鳃盖骨、肩带上的匙骨等。

因为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周边海域均有刺毒鱼类的分布,民众于海域进行经济或休闲活动时均有机会接触到刺毒鱼类。虽然刺毒多为被动的防御机制,并不是主动攻击的手段,但部分刺毒鱼类具备十分良好的伪装能力,在静止的状态下难以被察觉,因此在野外活动时应随时注意周遭环境是否存在刺毒鱼类,并穿戴相关防护衣物、鞋子,避免误触而受伤,增加海域活动的安全性。

若不幸被刺毒鱼类刺伤,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理后,应尽早求医,以策安全。

好汉科普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好汉科普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thinkou@126.com 并注明出处:https://www.108hei.com/archives/7180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6日 上午9:21
下一篇 2022年9月26日 上午11:56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